2020年1月22日(农历十二月廿八) 阴天
这是厦门大学医院发热门诊的开诊首日,今天我值班24小时。
虽然近几天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诊疗、防控、监测、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上报等多场培训,上午病人还没到时,我还是反复按照诊疗指南和防控规范,进行诊室用品对标对表检查。上午接诊4例发热病人,低热、无武汉旅行史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不支持新冠肺炎疑似病例。
下午约3点,发热诊室进来一位神情紧张的厦大男生,刚坐下就说11天前从武汉回厦,是在读研究生,近3天感觉低热,乏力,特别害怕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,说话时双手不停地搓动,全身都哆嗦。我安慰他不紧张,先测一下体温37.8℃,观察一下咽喉轻度充血;接着查血常规+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;拍胸部正位片:双肺纹理增粗。同时立即在防控疫情院内专家微信群报告病例,建议进一步双肺CT扫描,未见炎症表现。专家群建议:①单独居住隔离;②登记信息,电话随访,医学观察;③暂时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。我反复安慰他不要紧张焦虑,多饮水,多休息,不熬夜,房间要求通风。你的身体很快会康复的,男生的紧张情绪逐渐放松了,离开诊室男生微笑地感谢道,医生很耐心疏导,心里很温暖!身体也没进医院时那么乏力。
凌晨,大约二点,我被急促的铃声惊醒。大寒季节夜里起床,不经打了个寒颤,但我还是很迅速穿好衣服,戴好帽子和口罩。打开诊室门,一位男生拖着疲惫的身子进入诊室,他说他是学校一名在校学生,刚下班(勤工俭学)感觉劳累,身体不适,怕生病了想测体温。“哎,这里是发热门诊”我告诉他,“你本应去普通急诊,还好今天是第一天,这里还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病人”。因为大半夜了,不忍再让他转到百米外的急诊科,我就为他测体温,36.3℃,告诉他没有发热,注意休息。学生连连道谢,放心回宿舍睡觉了。
虽然24小时值班对于五十多岁的我确实蛮辛苦,但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,能在寒冷的冬天,为最需要的师生们给予温暖的帮助,累一些也值得!
(文/图 曾彪)

图一 预检分诊

图二发热门诊